首页 >> 野豇豆

青海大通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农牧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开局良好

2022-06-29 18:12:19

青海大通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农牧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开局良好

根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县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青发[2015]19号),贯彻“产业发展帮助扶持对象增长增收”的要求,将贫困户纳入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体系,大通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结合本县实际经过前期对全县20个乡镇116个贫困村调查摸底、制定并实施了适宜各贫困村发展的一系列农牧业产业扶贫项目,确保大通县5509户20790人贫困人口如期实现整体脱贫。

一、基本情况

农牧业产业扶贫主要针对大通县20个乡镇的73个重点贫困村、4109户贫困户、15711人和43个一般贫困村、1400户贫困户、5079人。按照“八个一批”分类统计,其中通过特色产业发展脱贫的人数为9361人。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朔北乡东至沟村农牧业专项产业扶贫

2015年底,重点贫困村朔北乡东至沟村作为农牧业产业扶贫的先行村,局里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里实地调研,与村委协商产业脱贫办法,局属各单位依据反馈制定了东至沟专项产业扶贫方案。目前已投资32.8万元,实施完成的农牧业产业项目有:

1.推广全膜露天蔬菜技术120亩,种植甘蓝和白菜,辐射带动蔬菜种植共计200亩,补贴2.4万元的地膜和专用肥、21万元的种苗140万株,共投资23.4万元。

2.推广全膜马铃薯覆盖栽培技术100亩,免费提供1.2万元地膜、专用肥和5.2万元种薯,共投资6.4万元

3.计划种植饲草300亩,已补助3万元的燕麦种子和化肥。

4.发放救灾种子小麦1500公斤、油菜78袋,共计良种补贴2490元。

5.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成立迎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桂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6.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连片种植400亩当归,其中引进鑫隆板蓝根种植专业合作社200亩,散户200亩。

7.新建蕨麻种植基地50亩,并试种构树1亩。

(二)、全县农牧业产业扶贫工作进展

根据农牧业产业扶贫先行村东至沟村的成熟模式,对全县116个贫困村进行了调研,局属各单位制定了相应的农牧业产业扶贫方案并正在实施。截止目前,在116个贫困村预计投入资金3445.84万元,已到位资金954.89万元,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1.优化区域种植产业结构,促进马铃薯主粮化推广和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依托全国农技推广补助体系,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6年在全县19个乡镇示范推广全膜马铃薯覆盖栽培技术9万亩,每亩补助120元,共计地膜630吨,配方肥1867.44吨。其中项目涉及98个贫困村,计划面积3.65万亩,贫困户4794户,贫困人口18034人,共计投资438万元。目前已到位物资392.1万元,包括马铃薯配方肥653507公斤和地膜36328卷,已覆膜面积1.11万亩;其中贫困户已到位物资90.54万元,包括马铃薯配方肥118831公斤,地膜7545卷,已覆膜面积2497亩。

蔬菜产业涉及全县14个乡镇,大通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积极争取资金进行日光温室提升改造、露地蔬菜基地建设。计划推广露天全膜蔬菜种植技术1万亩,其中涉及5个乡镇的5个贫困村1196亩,预计投入35.35万元,目前已发放完成14.35万元的补助地膜8.37吨和复合肥23.92吨;即将投资21万元为200亩新建的露地蔬菜基地免费提供140万株蔬菜种苗,争取230栋温室去安抚费保温设施配套,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已建成设施园区承包温室自主经营。

2.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牧业。

大通县养殖业服务中心计划投资140万元在青山乡马场村建立100栋6000平方米的牲畜暖棚,目前已到位资金30万元,有27栋已完成主体部分,其余73栋均已动工。项目建成投产后,项目区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显着改善,辐射带动农户100户,预计年新增纯收入25万元,户均新增0.25万元;

大通县兽医站积极开展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和品种改良项目,在116个贫困村免费发放驱虫药片和圈舍消毒药、注射各类动物疫苗。其中免费注射各类疫苗猪1.42万头、牛4.87万头、羊12.05万只,完成奶牛品种改良992头,累计已投资2.98万元。项目将使116个贫困村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显着成绩,确保国家良种补贴项目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为当地牛羊养殖产业带发展建设提供改良服务和支持;

大通县草原管理站依托高标准饲草基地建设项目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项目,在全县积极开展饲草种植项目17.5万亩,其中涉及15个乡镇的52个重点贫困村的2534户,种植面积66015亩;12个乡镇的24个一般贫困村的341户,种植良种燕麦12814亩。76个贫困村预计共投资495.78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94.58万元,完成种植地块落实及补贴肥料和地膜的发放工作,计划5月份进行调运草籽和完成种植工作。其中11个村被列入大通县高标准饲草基地建设项目,种植燕麦14100亩,每亩补助100元,涉及贫困户504户,共补贴种子22.56万公斤、二胺14.1万公斤、尿素7.05万公斤、有机肥82万公斤,共投资155.1万元;其他65个贫困村种植的64729亩燕麦,通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项目,每亩补助50元种子,共投资323.65万元;2015年76个贫困村草畜平衡面积1135.3亩,共计补助资金17.03万元。

3.救灾良种补贴保障春播生产,农机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大通县种子站通过实施救灾补助资金项目,共对全县19个乡镇的214个村进行了良种购买补贴,涉及一般贫困村33个,重点贫困村51个,发放小麦、油菜和马铃薯种薯良种62.24万公斤,共补助资金89.2万元,保障了3.55万亩耕地的播种。其中补助小麦39.15万公斤,种植面积达1.96万亩,补助资金54.81万元,涉及贫困村80个;优质杂交油菜良种0.591万公斤,种植面积达1.48万亩,补助资金7.39万元,涉及贫困村39个;脱毒马铃薯种薯22.5万公斤,种植面积0.11万亩,补助资金27万元,涉及贫困村5个。

依托农机化项目,县农机管理站组织了13家农机合作社在全县开展农机化深松整地项目,并按部分农户要求进行了播种作业,在14个乡镇的30个贫困村共完成机械化深松整地29066亩,受益农户2588户,作业单位每亩只收取20元的燃油费,比实际作业市场价每亩100元节省了80元,为贫困户共计节省开支232.53万元。

4.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通县农广校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智力扶贫的优势,计划2016年在8个乡镇的39个贫困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10名。其中生产经营型系统培育200人、社会服务型410人、专业技能型600人。

大通县农经站服务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11个乡镇25个贫困村,对第一季度新成立的16家合作社、6家家庭农牧场,从章程制定、合作社内部设置、档案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面对面的进行现场指导,查漏补缺,督促其实现正常化、规范化运营。

5.发动社会力量,探索扶贫新模式。

大通县农牧局积极联系大通青藏百灵农畜产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依托互联网 党建 “精准扶贫”贫困村鸡苗项目,预计免费向12个乡镇的30个贫困村发放价值66.86万元的鸡苗78660羽,并按低于市价的价格向村民提供饲料,提供禽类养殖技术培训,与村里签订协议负责回收销售,目前已完成第一批26220羽的发放。

三、保障措施

1.成立机构,制定方案。

局党委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青海省农村牧区开发条例》,依法推进脱贫攻坚,集中力量开展整体脱贫攻坚;成立了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和产业扶贫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具体工作;积极开展贫困村产业扶贫调研和对接工作;结合大通县实际制定《大通县农牧业产业扶贫行动方案》和《大通县农牧科技扶贫方案》,局属各单位也因地制宜的制定了专项方案并认真实施。

2、广泛宣传,加强培训。

局属各单位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现场发放传单等方式对全县116个贫困村进行了农牧业技术宣传和培训。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就全膜马铃薯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培训,共举办培训班48期,培训3995人次;大通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举办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200人次;大通县草原管理站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村委会组织农牧民,大力宣传国家对饲草种植方面的有关政策、讲解培训高产优质饲草栽培技术、种草养畜增加收入等。共举办培训班50期,培训农牧民6500人次;大通县农广校大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农牧业产业扶贫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激发贫困村和贫困户接受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在动力,向全县各村发放新型职业弄明培育宣传册1300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读本1300册;县养殖业服务中心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到宝库等乡镇召集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举办培训班4期426人次;县农经站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发展,分别对个乡镇的村“两委”班子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负责人进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注册备案程序、国家惠农支农政策、产业扶持条件以及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培训。

四、存在的问题

1.产业扶贫投入力度不足

全县农牧业产业扶贫投入基本是在传统的农牧业产业项目倾斜而来的,暂无新的产业扶贫项目和资金投入,项目和资金有限,产业扶贫到户的机制还不健全,产业扶贫力度还有待于加强。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截止目前全县贫困村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8家、家庭农牧场78个,但是,规模大、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少,总体示范带动能力不强。

3.贫困户产业脱贫意识薄弱

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先进种养技术十分匮乏,种养业规模小效益低,很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市场观念淡薄,农牧业产业扶贫攻坚的能力不强、力度不大,这些贫困农户的素质有待加强、能力亟待提升。

五、下一步工作

1.科学完善实施方案,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

结合前期农牧业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情况,针对实施过程中突显的矛盾和问题,细心研究各方反馈,广纳谏言,创造工作条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因时、因地制宜完善产业扶贫规划,加强各单位部门之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大扶贫到户力度,通过宏观调控尽量减小市场风险,继续推进贫困村农牧业产业扶贫项目,努力落实脱贫发展规划,如期顺利实现脱贫。

2.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规范化运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加强宣传力度、引导农牧民增强合作意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提升贫困村农民组织化程度,组织专业人员实地调查各地优势资源,培养一批懂专业、有头脑的农村经济领头人,围绕牛羊猪禽养殖、温棚蔬菜、露天蔬菜、中藏药材、马铃薯、蚕豆等具有优势的产业成立家庭农牧场和组建合作社,利用3年时间在116个贫困村实现每村一个专业合作社和1家家庭农牧场的目标。通过服务指导,促进合作社、家庭农牧场规范化运营,并引进优秀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一对一帮扶带动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尽快使当地合作社达到县级、市级乃至省级示范社的规范化建设要求,为申报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夯实基础,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3.加强宣传和培训,做好思想上的脱贫。

针对部分群众惰性思想严重、对农牧业产业项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今后工作中,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向贫困户讲解农牧业项目、种养新技术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增收好处,提高其自身的脱贫意识,让其主动参与到农牧业产业扶贫项目当中来,互相积极合作,成立家庭农牧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招聘网

台州招聘网

找工作

找工作

梅州人才网

友情链接